粉塵檢測報警器是糧食加工、礦山開采、化工生產等粉塵爆炸高危場所的核心安全設備,其檢測精度直接關系到人員生命與生產安全。定期校準需遵循“標準溯源、流程規范、結果可控”原則,通過科學方法消除檢測偏差,確保報警器在粉塵濃度超標時精準觸發預警。以下是覆蓋全流程的定期校準規范要點。
校準前準備需兼顧設備與環境雙重保障。首先明確校準周期:一般場所每6個月校準1次,高粉塵、高濕度等惡劣環境需縮短至3個月,新安裝設備投用前必須完成首回校準。校準前需準備標準物質(如粒徑0.3-10μm的鄰苯二甲酸二丁酯粉塵或ISO標準粉塵)、校準裝置(含氣溶膠發生器、流量控制器)及輔助工具(萬用表、無塵布、校準記錄表格)。環境需滿足溫度20-25℃、相對濕度40%-60%、無氣流干擾,校準前將報警器置于該環境中預熱30分鐘,同時斷開聯動控制回路,避免誤觸發應急設備。
基礎性能核查是校準的前置環節。先進行外觀檢查,確認報警器殼體無破損、傳感器窗口清潔無粉塵堆積,指示燈與顯示屏顯示正常。隨后檢測電源穩定性,用萬用表測量供電電壓,確保在額定電壓±5%范圍內,若電壓波動超標需先排查供電線路。接著進行零點校準,將報警器置于清潔空氣環境(粉塵濃度≤0.01mg/m³)中,啟動零點校準程序,待讀數穩定后確認零點誤差≤±0.02mg/m³,否則需通過校準軟件調整至標準值。

核心校準流程需按“梯度濃度、多點驗證”執行。采用動態校準法,通過氣溶膠發生器向報警器通入不同濃度的標準粉塵,濃度點應覆蓋報警器的報警閾值(如低報值、高報值)及測量量程的20%、50%、80%。每個濃度點通入后穩定5分鐘,記錄報警器顯示值與標準濃度值,計算相對誤差,誤差需控制在±10%以內。對于光散射式報警器,需特別校準響應時間,從通入標準粉塵到粉塵檢測報警器穩定顯示的時間應≤60秒;對于離子式報警器,需檢測重復性,同一濃度點連續測量3次,變異系數應≤5%。
報警功能與數據溯源是校準的關鍵閉環。在高報值濃度點校準后,驗證報警器聲光報警功能,確保報警聲音≥85dB、報警燈光可見距離≥20米,同時檢查報警信號是否能準確傳輸至監控平臺。校準結束后,需填寫校準記錄,詳細標注校準日期、校準人員、標準物質編號、各濃度點誤差及校準結果,合格設備粘貼校準合格標簽,標注下次校準日期;不合格設備需立即停用,維修后重新校準,直至合格方可投入使用。
特殊情況的校準與管理不可忽視。若報警器經歷劇烈震動、維修或更換傳感器后,需立即進行額外校準;長期閑置的設備重新啟用前,需完成零點校準與全量程校準。此外,校準用標準物質需具備計量檢定證書,校準記錄至少保存3年,為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安全追溯提供依據,真正讓定期校準成為粉塵安全防控的“定盤星”。